中藥穴位貼敷——讓孩子遠離打針吃藥的痛苦和傷害
你是否在因為吃藥而和孩子斗智斗勇?你是否在為孩子打針輸液而心痛不已?你是否在為這些進入孩子身體的藥物的副作用而擔心憂慮?或許你可以給孩子試試中藥穴位貼敷——一種歷史悠久、綠色、無副作用而又簡、便、廉的治療方法。
什么是穴位貼敷療法
穴位貼敷療法,是以中醫(yī)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,把藥物研成細末,用水、醋、酒、蛋清、蜂蜜、植物油、清涼油、藥液調成糊狀,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(如凡士林等)、黃醋、米飯、棗泥制成軟膏、丸劑或餅劑,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,或將藥末散于膏藥上,再直接貼敷穴位、患處(阿是穴),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(chuàng)痛治療法。
穴位貼敷穴位貼敷療法的來源和發(fā)展歷史
穴位貼敷療法起源于《黃帝內經》,《靈樞?經脈篇》中記載:"足陽明之筋……頦筋有寒,則急引頰日移口,有熱則筋緩,不勝收放僻,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涂其緩者……",被后世譽為穴位貼敷之始。后世對其進行了發(fā)展、補充和完善,如宋明時期,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普濟方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均收載了不少穴位貼敷療法,如吳茱萸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、黃連末調敷腳心治療小兒赤眼至今仍在沿用。清代以《急救廣生集》、《理瀹駢文》最為著名?!都本葟V生集》中強調了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"飲食忌宜"?!独礤壩摹穼⒀ㄎ毁N敷療法治療疾病的范圍推及到內、外、婦、兒、皮膚、五官等科,提出了"以膏統(tǒng)治百病"的論斷。
作用機理
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目前認為有如下二個方面:
(1)穴位作用:經絡"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(jié),溝通表里,貫穿上下",是人體營衛(wèi)氣血循環(huán)運行出人的通道,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,是"肺氣所發(fā)"和"神氣游行出人"的場所。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,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,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。穴位貼敷療法,刺激和作用于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,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,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,"以通郁閉之氣……以散瘀結之腫",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,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(tài),產生良好的治療和調整作用,從而達到以膚固表,以表托毒,以經通臟,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。
(2)藥物作用:清?徐大椿曾說:"湯藥不足盡病………用膏藥貼之,閉塞其氣,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,通經活絡,或提而出之,或攻而散之,較服藥尤為有力"。如《理瀹駢文》所言:"切于皮膚,徹于肉里,攝入吸氣,融入滲液"。并隨其用藥,能祛邪,能扶正,通營衛(wèi),調升降,理陰陽,安五臟。
治療優(yōu)勢
穴位貼敷療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治療優(yōu)勢:
(1)作用直接,適應癥廣: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,并通過透皮吸收,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其他部位,作用較為直接,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,"可與內治并行,而能補內治之不及",對許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。
(2)用藥安全,誅伐無過:穴位貼敷療法不經胃腸給藥,無損傷脾胃之弊,治上不犯下,治下不犯上,治中不犯上下,而且無肝腎功能損傷之弊端。即使在臨床應用時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,亦可及時中止治療,給予對癥處理,癥狀很快就可消失,并可繼續(xù)使用。
(3)療效確切,無創(chuàng)無痛:貼敷療法集針灸和藥物治療之所長,所用藥方配伍組成多來自于臨床經驗,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,療效顯著,且無創(chuàng)傷無痛苦,對懼針者,老幼虛弱之體,補瀉難施之時,或不肯服藥之人,不能服藥之癥,尤為適宜。
(4)方便施治,尤宜于小兒:無論吃藥或是打針,對小兒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,穴位貼敷無痛無創(chuàng),更宜于小兒接受。
兒科治療范圍
主要包括以下幾種:(一)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:感冒、發(fā)熱、咳嗽等;(二)消化系統(tǒng):便秘、腹瀉、食積、消瘦、厭食、脾胃虛弱等;(三)其他:免疫力低下、遺尿、汗證
▲ 扁桃體腫大治療
▲ 食積治療
▲ 感冒咳嗽治療
來源:中醫(yī)科 王秋鳳
宣傳科編輯整理